退休后陷入“睡眠战”专家解析:纠正认知是治失眠的关键
文章来源:心理一科发布时间:2025-11-11 10:29:29“本以为退休能好好享清福,没想到却被失眠缠上了!”近日,在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诊室,李女士向科主任张俊峰倾诉着自己近三个月的困扰。从退休初期的轻松惬意,到如今被失眠折磨得身心俱疲,她的经历并非个例。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《中国成人睡眠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约为38.2%,不少市民面临睡眠困扰。
今年刚退休的李女士,起初对退休生活充满期待。无需再按点上下班,她每天帮着家里做做家务,约上老朋友聊聊天,日子过得轻松自在。可这样的惬意没持续多久,李女士就莫名出现了肚子不舒服的症状。“当时以为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,赶紧去消化科做了全面检查,结果啥问题都没查出来。”李女士说,没查出病因的不适感让她心里渐渐发慌,睡眠也开始变得不规律。
“越担心睡不好,就越难入睡,有时候凌晨两三点还睁着眼睛。”李女士回忆,随着睡眠问题加重,她又出现了胸闷、心慌的症状,这让她更加焦虑,生怕自己心脏出了毛病。随后,她又辗转心内科做了一系列检查,结果依然显示身体无碍。“所有不舒服都怪在失眠上,可越这么想,睡眠就越糟糕。”那段时间,入睡困难、早醒、浅睡、多梦成了李女士的常态,整日精神萎靡,苦闷不堪。
为了能睡个好觉,李女士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“治失眠”中。每天刚吃完晚饭,她就早早躺在床上“酝酿睡意”,可越强迫自己入睡,大脑反而越清醒。即便偶尔睡着,家人轻微的脚步声、窗外的光线变化,都会让她瞬间惊醒,甚至因此与家人发生争执。更让她崩溃的是,尝试过朋友推荐的偏方,也去过中医科、神经科,甚至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,可每种方法起初或许能见效两三天,很快就会失效,失眠问题始终没能解决。
“李女士的情况,是典型的从偶发应激性失眠向慢性失眠障碍转化的案例。”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在详细了解李女士的情况后,结合专业评估指出了问题根源。他表示,李女士的失眠主要由六大因素导致:其一,生活管理能力不足,退休前习惯被动按工作节奏生活,退休后缺乏明确目标和兴趣爱好,生活陷入无序;其二,睡眠驱动力减弱,退休后生活过于闲适,白天没有足够的活动量,导致夜间入睡动力不足;其三,生活节奏紊乱,白天感到疲惫就卧床休息,频繁的片段式睡眠严重影响了夜间睡眠质量;其四,睡眠习惯不健康,睡前长时间刷手机,手机蓝光对睡眠节律造成了极大破坏;其五,存在睡眠认知误区,偶尔一次睡不好就过度焦虑,试图强行控制睡眠,反而加重了入睡难度;其六,过度放大失眠危害,连续多日睡眠不佳后,错误认为自己会患上痴呆、绝症等严重疾病,这种负面心理进一步加剧了失眠问题。
“治疗失眠不能只盯着‘睡不着’这个表象,关键是要先纠正错误认知,改善不健康的睡眠行为模式,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”张俊峰强调,很多人在面对失眠时,容易陷入“越焦虑越失眠,越失眠越焦虑”的恶性循环,此时单纯依赖药物或偏方往往效果有限,科学的认知行为干预才是核心。
好消息是,为了帮助更多像李女士这样受睡眠问题困扰的市民,提供专业、系统的睡眠诊疗服务,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医务人员先后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潜心研修失眠认知行为技术。这项技术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肌肉刺激治疗、脑波治疗、中药熏蒸、生物反馈、改良森田疗法、光照治疗等。据了解,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失眠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,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非药物治疗失眠的最佳方案,长期治疗更为有效。
张俊峰也提醒广大市民,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睡眠困扰,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,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睡眠医学或心理科就诊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,让“好好睡一觉”不再成为奢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