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异常亢奋到陷入悲观,少年情绪变化如“过山车”,心理专家提醒:性格突变或是躁郁症征兆
文章来源:心理二科发布时间:2025-11-11 10:27:09平时安静内向的人突然变得外向健谈、过度自信,乐观开朗的人莫名陷入抑郁、对外界失去兴趣,当身边人出现这样的性格“突变”时,需警惕这可能是躁郁症发出的预警信号。近日,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接诊的16岁患者小状(化名),就经历了一场从情绪亢奋到自我伤害的“极端旅程”,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。
16岁少年的“双面人生”
两年前,小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异常的兴奋状态。他话变得格外多,主动要求父母为自己报名各类兴趣班,还坚信自己“长得漂亮、脑子聪明、社交能力强”,甚至主动结交社会上的成年人做朋友。花钱上更是大手大脚,日常不思饮食却精力旺盛,每天只睡3-4小时,依旧干劲十足。
然而,这样的“亢奋期”仅持续了约两周,小状的情绪便急转直下,陷入了持续的低谷。他开始心情差、睡眠质量骤降,不仅入睡困难,还常常在凌晨四五点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眠。上课时,注意力根本无法长时间集中,整日被沮丧和悲观情绪包裹,不再愿意与人社交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为了缓解内心的苦闷,小状竟反复用刀划伤自己的手臂,还多次计划实施割腕、跳楼、吞食安眠药等自杀行为。
察觉情况危急,小状的家人立即带他前往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就诊。经专业诊断,小状被确诊为躁郁症。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:通过药物治疗稳定情绪、改善睡眠,同时辅以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,小状的病情明显好转并顺利出院。出院后,他坚持规律服药、定期复诊,目前病情稳定,已能正常上学和生活。
什么是躁郁症
“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,是一种以过度亢奋和悲观抑郁交替发作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。”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付锐介绍,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抑郁发作、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,且不同患者的发病表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。
从发病时间来看,躁郁症多见于15-30岁人群,其中有情绪障碍或家族精神病史的青少年,患病风险更高。数据显示,约57%的躁郁症患者在青春期发病,且常伴随注意缺陷、多动障碍。
具体而言,躁郁症的典型表现有四类:
情绪两极波动:患者会出现至少两次情绪极端变化,时而情绪低落,时而情绪激动。其中,情绪高涨状态通常持续一周以上,情绪低落状态则至少持续两周,且两种状态会交替甚至混合出现。
抑郁期过度悲观:对日常生活失去信心,觉得所有事情都没有希望,不愿与人沟通交流,甚至丧失基本生活能力,伴随自杀念头。
躁狂期过度亢奋:自我感觉良好,说话喋喋不休,对各类事物都充满激情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妄想、躁狂症状,情绪极度激动时可能伴随心慌气短。
思维与行为迟钝:与人沟通时,无法及时给出有效信息反馈,反应迟缓,甚至出现“迷迷瞪瞪、不知所语”的状态。
如何科学应对
付锐强调,躁郁症的危害不容小觑。若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治疗,很容易导致疾病慢性化,进而引发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。同时,患者出现酒精依赖、药物依赖的概率也会显著升高。在抑郁发作期,患者因情绪低落、悲观厌世,可能实施自伤自杀行为;而在躁狂发作期;由于情绪极度高涨、冲动控制能力差,又可能出现伤人、毁物等不顾后果的行为。无论是哪种发作状态,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、学习和人际交往。
针对躁郁症的预防与护理,付锐给出专业建议:
日常预防:生活中要注意节制,做到劳逸结合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;饮食上多摄入高纤维素食物、新鲜水果和蔬菜,保证营养均衡、荤素搭配、食物品种多样化;避免长期处于焦虑、抑郁、躁狂等负面情绪中,维持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。
患者护理:家属和护理人员需先了解患者发病原因,多给予开导,避免触怒患者;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可引导患者参与部分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;对于情绪高涨严重的患者,需进行隔离,防止患者间相互干扰加重亢奋状态;对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,必要时需按保护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;同时,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,预防合并症发生。
“一旦确诊躁郁症,需以药物治疗为主,同时辅以精神分析疗法、认知疗法、心灵重塑疗法、暗示疗法等多种心理疗法,引导患者实现认知改变与心灵重建。”付锐主任提醒,若发现身边人出现明显的情绪极端波动、行为异常等情况,应及时督促其就医,早干预、早治疗,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