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情绪问题警示:“无声的呐喊”其实是“求助信号”
文章来源:心理一科发布时间:2025-10-31 17:33:43“在心理门诊,因情绪问题就诊的患儿中,10个有5个都曾出现自伤行为。”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近日在接诊时,道出了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严峻现状。随着多起青少年情绪问题病例的出现,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  初二女孩小红(化名)的手臂上,曾布满深浅不一的淤青。“会痛……但这样做了之后,好受多了。”小红回忆,因担任班干部遭同学排挤,被“阴阳怪气”议论后,她变得格外敏感。情绪失控时,掐自己手臂成了她停止哭泣的“办法”,甚至从中感到莫名“解脱”。此后,小红辞去班干部,变得沉默寡言,怕见人交头接耳,还沉迷手机。可问题并未解决,她不愿上学,成绩断崖式下跌。直到学校心理健康筛查中,心理老师发现她手臂的淤青,父母才意识到严重性。在市口腔医院心理门诊,张俊峰主任确诊小红为轻度抑郁症。   “自伤是孩子‘无声的呐喊’。”张俊峰解释,这类行为背后,藏着孩子摆脱痛苦、渴望被理解的求助信号。他接诊的另一名患者14岁的小明(化名),也面临类似困境。小明父母是老师,对他要求严苛,常讲“大道理”。随着成绩从前列跌至倒数,小明焦虑失眠、乱发脾气,甚至拒绝返校。   在张俊峰看来,抑郁症患者的世界充满悲观与灰暗。“别人觉得时间不够用,他们却觉得一天漫长到不知如何‘浪费’。“他引用患者小肖(化名)的话举例,强调抑郁症剥夺的不是“快乐”,而是“活力”。患者常出现难以控制的生理反应:凌晨三四点入睡、清晨六七点醒,眼泪莫名掉落,脑袋像被“大气球”蒙住般昏沉。更严重的是,部分患者会因觉得生活无意义、不堪痛苦,产生自杀念头,认为“死亡是解脱”。   “抑郁情绪若不及时调整,可能发展为抑郁症。”张俊峰介绍,抑郁症虽被称为“心理感冒”,部分轻度症状可自愈,但多数严重情况需专业干预。他建议,早期可通过心理暗示、运动、转移注意力自救,比如旅行、阅读、倾诉,或培养烹饪等爱好;若情况严重,需尽快就医。  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关键因素。《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显示,68.5%患者认为病因与家庭亲子关系有关,63%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过严苛控制、忽视或冲突。针对小明的情况,张俊峰建议家长“适当撤退”,让出学习决定权。小明父母调整教育方式后,孩子的心态和行为逐渐积极。   张俊峰还提到,学校心理老师是青少年求助的重要渠道。像部分学校的专职心理老师,会通过开设心理课程、开展辅导、指导家庭等方式,为学生心理健康“护航”。他呼吁,与抑郁症青少年相处时,应多理解接纳,少消极评价;多个性化帮助,少强求学业;多营造友善环境,少贴负面标签。   “再黑的夜都会迎来黎明。”张俊峰强调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,帮有情绪困境的青少年走出“泥潭”,重拾阳光。
 
					
 
							 
							 
				