胸痛心慌两年查无异常?警惕鲜为人知的“心神经官能症”
文章来源:心理二科发布时间:2025-10-22 09:29:46在日常生活中,心肌梗塞引发的突然死亡事件屡见不鲜,让人们对心脏病“谈虎色变”。作为一类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——心脏病相关的心血管病,其患病率和死亡率正持续攀升,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。然而,在心血管疾病的范畴之外,还存在一种容易被忽视的“心病”——心神经官能症,它虽无器质性病变,却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
病例:怀疑心脏病两年,原是“心病”作祟 “我的心脏病又犯了!”9月中旬一早,在荆门上班的肖女士刚到单位,就接到了母亲李女士的紧急电话。挂断电话后,她立刻赶回家,将母亲送往附近的市口腔医院内外综合科就诊。这已经不是李女士第一次因胸痛就医,两年来,类似的情况反复出现,可每次检查结果都让她困惑不已。 58岁的李女士是天门人,今年来到荆门,与在此工作的女儿团聚。平日里,李女士的身体状况还算不错,但近两年来,一个“怪毛病”始终困扰着她—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胸痛症状,不过每次服用缓解心痛的药物后,症状便能很快得到缓解。两年来,她多次前往医院进行心电图、心脏B超、造影等检查,可所有检查结果都显示,她的心脏并无器质性改变。即便如此,李女士仍坚信自己患上了隐匿性心脏病,整日忧心忡忡。 在市口腔医院,经过再次详细检查,李女士的心脏依旧未发现任何异常。随后,内科医师根据她的情况,将其推荐至心理二科。接诊的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、高级心理咨询师付锐,在与李女士的深入沟通中,找到了问题的关键。原来,李女士的第一次胸痛发作,源于两年前的一次家庭聚会。当时,一位患有心脏病的亲戚向大家描述了自己的发病症状,李女士听后,便开始怀疑自己也存在类似问题。从那以后,她变得焦虑多疑,只要身体出现一丝不适,就认定是心脏病发作,服用药物后症状缓解,更让她坚定了自己患心脏病的想法。 在全面了解病情并完成相关检查后,付锐向李女士母女解释:“李女士并没有患上心脏病,她的症状其实是‘心神经官能症’导致的。这种疾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,但确实是一种病态或心理障碍,会造成心脏神经功能紊乱,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” 鉴别:明确病因,避免与其他疾病混淆 付锐介绍,心神经官能症的治疗,首先要明确病因,进行对症治疗,而准确判断疾病、避免与其他病症混淆是治疗的关键。在临床诊断中,心神经官能症常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: 脑损伤综合征:如脑炎、脑外伤、脑血管病、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的恢复期,患者可能会出现类似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。但这类患者往往伴有智力损害、肢体瘫痪、神经麻痹等明显体征,通过脑CT或脑电图检查,可发现异常,从而进行鉴别。 焦虑症:焦虑症多发生于中青年人群,其诱发因素与个人个性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。患者也会出现心慌、气短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、腹胀便秘、出汗、肢体震颤、遗精、阳痿、月经不调等症状。不过,焦虑症患者的病史相对较短,且通过详细问诊,能够明确找到导致其焦虑的具体原因,这与心神经官能症有所不同。 甲状腺机能亢进:甲亢患者也可能表现出类似心神经官能症的症状,但通过临床体检和化验检查,可发现甲亢特有的体征,如眼球突出、双手细震颤、甲状腺轻度肿大等,同时血液检查中t3、t4指标会升高,这些都可作为鉴别依据。 治疗:以心理治疗为主,兼顾药物与物理治疗 付锐强调,心神经官能症属于心因性疾病,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,同时辅以药物及其他物理治疗。患者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,进行循序渐进的对症治疗,从而消除病因,增强体质,促进康复。 “虽然心神经官能症并非器质性心脏病,不会影响患者的寿命,但它的症状较多,且容易反复变化。如果不及时治疗,病情可能会迁延数十年不愈,严重时会导致患者长期处于病理状态,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,部分患者甚至会完全丧失劳动力。”付锐提醒,当出现胸痛、心慌等类似心脏疾病的症状,而检查未发现心脏器质性病变时,应警惕心神经官能症的可能,及时前往相关科室就诊,避免延误治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