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科患者激增近一倍,究其原因——季节性情感障碍“制造”坏情绪
文章来源:心理一科发布时间:2025-10-13 15:29:34“明明没发生事,走着走着就掉眼泪,心里堵得慌却找不到原因。”9月下旬,市民小柔彻夜未眠,她在家人陪同下走进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门诊。据统计,近半个月因季节性情感障碍就诊的患者较平时增加近一倍,不少人像小柔这样被情绪困扰多年。
四年“悲秋”:情绪随季节“开关”
“风一吹就觉得凉,‘坏情绪’该来了。”小柔说,四年前秋天,她首次出现异常:原本开朗的自己变得沉默,工作提不起劲,朋友约聚会总找借口推脱。“我也想笑、想聊天,可像被无形绳子捆住,‘动’不了。”更反常的是,情绪低落时,她睡眠也出现问题,晚上怎么也睡不着。
此后,每年秋冬降温,坏情绪准时报到;次年春天转暖,她又“莫名”好转。“春天花开,心里突然亮堂,压抑感全没了。”过去四年,小柔被动承受情绪起伏,直到今年秋天下班路上突然崩溃,才决心就医。经检查,她被确诊为“季节性情感障碍”。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解释,这是与季节密切相关的情感障碍,季节变化的秋冬高发,春夏症状缓解或消失。
解密SAD:光照减少是主因
“季节性情感障碍英文简称SAD,恰好对应‘悲伤’(sad),很形象。”张俊峰介绍,1984年罗森塔尔等人首次提出这一概念,核心特征是每年固定季节反复出现抑郁症状,80%-90%患者秋天和冬天发作。
数据显示,该病发病率与纬度相关,高纬度地区更高。美国至少5%人患病,我国北方秋冬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;女性患者占60%-90%,或与女性激素水平影响情绪有关。
“光照减少是主要诱因。”张俊峰解释,人脑松果体对阳光敏感:阳光充足时,松果体受抑制,褪黑素分泌减少;秋冬日照缩短、强度降低,松果体活跃,褪黑素分泌大增。而褪黑素增多会抑制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分泌,这两种激素能维持精力与积极情绪,其减少会让人情绪低落、疲惫、注意力不集中。此外,秋冬户外活动减少、社交变少,草木凋零引发凄凉感,也会加重症状。
科学应对:组合治疗解困扰
“幸好就医了,现在好多了。”经过两周治疗,小柔情绪好转,能主动和朋友聊天、参加活动。她采用的是光照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主流方案。
“光照治疗是高效非药物手段,操作简单安全。”张俊峰介绍,患者需在安静环境中,坐在距10000lux强度光源30一45厘米处,每天照30分钟,“别凝视光源,每30秒快速瞥一眼,避免伤眼。”张俊峰强调,光照治疗强度和时长需依患者情况调整,一般2-4周为一疗程,70%-80%患者症状会缓解;症状重者需配合药物,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情绪。
张俊峰还给出日常调整建议:多晒晨光,每天9点前晒15-20分钟,家中、办公室用白光灯泡提亮;规律作息,固定23点前入睡、7点左右起床,保证7-8小时睡眠;每周3-4次、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瑜伽;多培养兴趣,主动社交,减少孤独感。
警惕“悲秋”:异常超两周需就医
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,文人常用“悲秋”抒情,但张俊峰提醒,若“悲秋”超两周且影响生活,可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。
“出现情绪低落、对事物失去兴趣、精力下降、睡眠或食欲异常、体重变化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自责等症状,且持续两周以上,需警惕。”张俊峰强调,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,避免延误治疗。
“季节性情感障碍可防可治,及时干预就能顺利度秋冬。”张俊峰呼吁,市民要多关注自身及身边人情绪,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,让“悲秋”不再成困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