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吃安眠药想停药?专家提醒:科学减量是关键,盲目停药风险高
文章来源:心理二科发布时间:2025-09-30 17:34:43“医生,我吃安眠药快两年了,现在想停却不敢停,一停就整夜睡不着,还心慌焦虑,该怎么办?”在荆门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门诊,类似的咨询场景时常出现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、压力增大,睡眠障碍人群逐年增多,安眠药的使用也愈发普遍。
然而,药物带来的依赖性与停药难题,正成为困扰许多患者的“新烦恼”。对此,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付锐结合临床经验,从安眠药的分类、使用风险到科学停药方法,为市民答疑解惑。
应知风险 长期用安眠药易生依赖
付锐指出,安眠药并非“助眠万能药”,长期不规范使用易引发依赖。临床常见的安眠药主要分四类:苯二氮卓类(如地西泮)、非苯二氮卓类(如佐匹克隆)、催眠催乐类(如三唑仑,依赖性强,临床严格管控)、抗组胺类(如苯海拉明,抗过敏时兼具催眠作用,易致次日嗜睡)。
这些药物多通过增强神经递质GA-BA的抑制作用,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来助眠。但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,身体会逐渐适应,需加量才能起效;若突然停药,可能出现焦虑、失眠反弹、头痛等戒断症状,严重时还会引发抑郁。
用药原则 遵医嘱是核心
“规范用药是避免依赖的前提。”付锐主任强调,安眠药是处方药,必须牢记三大原则:一是先查病因再用药。失眠可能由压力、环境、基础疾病引发,需医生评估是否需用药及用药种类;二是严控剂量与时长。建议使用不超过4周,最长不超3个月,不可自行增减剂量;三是警惕药物相互作用。就医时需告知医生所有用药(含保健品),避免与其他镇静药物或酒精同用,以防加重中枢抑制。
科学停药 “两步减量+替代疗法”更安全
“停药绝不能‘一刀切’。”付锐说,曾有患者突然停用唑吡坦,导致连续一周失眠、手抖,最终需重新调整用药。他推荐“两步减量法”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:第一步,逐渐减单次剂量。如10mg佐匹克隆先减至7.5mg,维持1-2周无不适再减至5mg,每次减量不超原剂量25%;第二步,延长用药间隔。剂量减至最低后,从每日1次改为隔天1次,再过渡到隔两天1次,最终停药,整个过程需4-8周,长期用药者可能需3-6个月。
同时,可配合替代疗法辅助:比如睡眠行为治疗(固定作息、睡前远离电子屏)、放松训练(深呼吸、渐进式肌肉放松)、调整卧室环境(保持安静黑暗,温度18℃-22℃),帮助减少对药物的依赖。
停药后 做好观察与习惯养成
“停药后1-4周是戒断症状高发期。”付锐提醒,需密切观察睡眠情况及身体反应,若出现轻微不适无需紧张,但若症状持续超3天或出现严重情绪问题,需立即就医。
此外,要坚持健康睡眠习惯:不熬夜不赖床,睡前不喝咖啡、吸烟,躺下30分钟未入睡可起身做放松活动,逐步重建“床=睡眠”的条件反射,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。
“安眠药是‘临时帮手’,不是‘长期伴侣’。”付锐呼吁,有睡眠问题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、心理疏导改善,需用药时务必遵医嘱,科学停药,才能在保障睡眠的同时,避免药物依赖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