困在抑郁中的老人,有多难?
文章来源:心理二科发布时间:2025-09-10 11:08:27“我父亲只是心情不好,哪用吃什么抗抑郁药!”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门诊里李爷爷的女儿对医生的诊断无法理解,诊室门口,60岁的王阿姨摸着多年来的检查单满脸困惑:“头都要炸开了,咋就查不出毛病?”这两个场景,揭开了老年抑郁症的隐秘困境——许多老人正用躯体疼痛诉说着心理的痛苦,却在家人的误解中独自煎熬。
躯体不适背后的情绪密码 王大妈的头痛始于30年前那场意外。被疯牛追逐受到惊吓后,剧烈头痛成了每年必犯的“老毛病”。“疼起来整夜没法睡,安眠药吃到不管用。”她跑遍各大医院神经科,CT、核磁共振做了十多次,结果全是“未见异常”。直到去年,综合医院的医生建议她看精神科,市口腔医院心理二科主任付锐才找到症结:长期心理创伤引发的抑郁症,正以头痛的形式折磨着她。 无独有偶,72岁的李爷爷在老伴去世后,也被莫名的躯体不适缠上。“浑身没劲儿,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吃饭像嚼蜡。”女儿起初带着他四处求医,却查不出任何躯体疾病。时间一长,女儿觉得父亲是“矫情”“闹脾气”,甚至在付锐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后,强行停了抗抑郁药。半年后,李爷爷的失眠加重,吃四颗安眠药都没用,父女关系也降到冰点。 付锐解释,老年抑郁很少直接表现为情绪低落,更多是以躯体症状为伪装。像李爷爷出现的心慌心悸、胸闷气急、尿频尿急,王大妈的顽固头痛,都是典型的“心理问题躯体化”表现,与抑郁引发的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。 误解筑成的无形高墙 “他就是对我们照顾不满意,故意找事。”李爷爷女儿的想法很有代表性。在不少子女看来,父母退休后“衣食无忧”,情绪低落是“想不开”,躯体不适是“老来作”。这种误解让老年抑郁患者陷入双重痛苦。 王大妈的家人曾以为她“装病博同情”,直到看到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流泪说“活着没意思”,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而李爷爷停掉抗抑郁药后,失眠加重还添了腹胀打嗝的毛病,却因怕被女儿指责“矫情”,默默忍了半年。 “社会价值削弱、亲友离世、慢性病困扰,都是老年抑郁的催化剂。”付锐指出,与年轻人相比,老年人的情绪更加内敛含蓄,当他们出现情绪问题,可能表现为不爱说话、不爱出门,也可能变得烦躁易怒,看什么都不顺心,变得又挑剔又顽固。值得关注的是,老年抑郁患者还常常会出现许多周身不适的躯体症状,比如: 心慌心悸——“感觉心在乱跳,都快要跳出来了”; 胸闷气急——“胸口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”; 怕冷怕热——“大夏天也觉得冷,要穿着厚棉袄”; 腹胀打嗝——“仿佛有一股气在肚子里窜来窜去,饭都吃不下”; 头晕头昏——“昏昏沉沉,好像马上要晕倒了”; 尿频尿急——“每天要反复跑厕所,跑到厕所只能解一点点”; 眠浅眠差——“睡觉前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,一直放以前的事情”。 付锐强调,老年抑郁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,伴随查不到原因的、奇怪的躯体不适症状,很容易造成家人的误解,而这种不理解正是造成老年抑郁患者“沉默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 破局始于理解与倾听 王大妈的转机出现在综合治疗后。付锐用药物调节神经递质,配合心理疏导释放创伤记忆,一周后头痛就明显缓解,“现在每天跳广场舞,半年没犯病。”她的康复印证了“药物+心理”干预的有效性。 李爷爷在付锐的耐心解释下迎来转机。当医生展示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影像,说明药物作用机制后,女儿终于理解了父亲的痛苦。重新规律服药并接受家庭心理治疗三个月后,李爷爷睡眠改善,还成了公园太极拳队的领队,父女关系也重归于好。 付锐强调,家人的理解与陪伴是治疗的关键。“要学会‘翻译’老人的躯体语言:说头痛可能是心里苦,说胃不舒服或许是孤独。”他建议,老人出现查不出原因的躯体不适,且伴随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睡眠障碍时,要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。 如今,王大妈常提醒同龄人:“身上疼得蹊跷,别光查身体,也得看看‘心’。”李爷爷的女儿则说:“比起送补品,耐心听父亲说话更重要。”两位老人的经历撕开了老年抑郁的伪装,提醒我们:当父母诉说身体不适时,他们或许只是需要一句“我懂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