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无声的呐喊”可能是求助信号 心理专家:温情是治疗抑郁的“良药”
文章来源:心理一科发布时间:2025-04-03 17:45:10“在心理门诊,因情绪问题就诊的青少年患者中,10个有5个都曾出现自伤行为。”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主任张俊峰介绍,受发育等因素影响,儿童少年属于心理健康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。青少年出现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失眠多梦、不愿出门、压抑悲观等状况,不一定是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,谨防可能是抑郁了。
感觉被同学排挤,男孩自伤发泄情绪
“会痛……但这样做了之后,好受多了。”当第一次狠狠地掐自己手臂时,高一男孩小俊(化名)只感到一种莫名的“解脱”。因为担任班干部的他时常感到来自同学背后的议论和排挤,天生敏感的他觉得很委屈……伴随着越来越控制不好的情绪,小俊一次次用力掐自己的手臂,让自己停止委屈。他后来辞去了班干部职务,变得沉默寡言,害怕别人交头接耳,开始沉迷于手机。原本可爱的男孩变得不再愿意上学,学习成绩也断崖式下降。后来父母看到他娇嫩的胳膊上出现小刀划痕,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当小俊在父母陪伴下,来到市口腔医院心理一科门诊就医时,被确诊为轻度抑郁症。
张俊峰问诊得知,平时小俊有啥不顺心的事,都憋在心里,长时间的压抑让小俊心理出现了问题。为了排解压抑情绪,小俊打游戏、用小刀划胳膊、发脾气,他的这些行为都被妈妈误认为是青春期的表现。
张俊峰介绍,住院期间小俊特别希望父母的陪护和共情,父母在身边时孩子的心情大好,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小俊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。
张俊峰认为,类似小俊掐手臂等自伤行为,被看作是一种“无声的呐喊”。呐喊背后,是想摆脱痛苦、惩罚自己,是想让别人理解和回应自己、感受自己存在的求助。
青少年抑郁症高发与家庭存在关联
在心理一科门诊,有着2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的张俊峰,一次次尝试靠近抑郁症患者的内心。“青少年抑郁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,家庭关系不和谐、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期望过高、父母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等,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。”张俊峰表示,许多家庭不和谐,父母天天吵架,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,还有更甚者将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,还有的家庭,夫妻离异后向孩子诉说对方的不好,互相诋毁。
此外,父母教育方式对子女也有重要影响。父母严厉惩罚、过度干涉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,都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状;相反,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,能够减少其患抑郁症的概率。
“每个孩子能力和智力水平不一样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没错,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,期望值过高,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压力,导致孩子抑郁。”张俊峰说。
张俊峰提醒:家长忙工作的同时,别忘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,孩子遇到挫折时,要耐心帮助孩子分析原因,从根源开导孩子,而不是用“我给你花钱补课,你成绩还这么差,你对得起谁啊?”等话语打压孩子。
营造和谐氛围,积极预防抑郁症
每个人都会经历抑郁情绪,若没有得到调整,可能进展为抑郁症。在精神病学中,抑郁症被称为一种“感冒”,有部分人经历的抑郁症状不经过治疗可以自我恢复,但大部分人抑郁状态严重时是需要药物或其他方法干预治疗的。
张俊峰说,得了抑郁症,早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暗示、调整心态、适当锻炼、精神转移等方法进行自救。旅行、阅读、表达、倾谈、逛菜市场、学习烹饪,投入一两项爱好,感受人生之美。再黑的夜,都会迎来黎明。但是,比较严重的情况下,就需要尽快去医院进行治疗。
面对来诊,张俊峰建议,父母首先要营造和谐家庭氛围,在温暖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,一般比较乐观、开朗、积极向上。此外,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成长中进一步“撤退”。与孩子学着共情,并试着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,调整对孩子的期待,也看到孩子心态和行为在逐渐积极变化。
温情是治疗抑郁的“良药”。在与患抑郁症青少年交往中,张俊峰建议,不要使用讽刺、贬低等消极沟通策略,多给予理解和接纳;少强求学业任务进度,多提供个性化的帮助;少贴上无形的标签,多建立友善班级环境。